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注冊企業逾370家 投融資額近400億
              2023-02-13 13:20:44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說:“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事實上,中國人對天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古代,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就寄托著勞動人民對浩瀚星空的美好想象。如今,伴隨技術的進步、商業航天的發展,我們距離普通人也能“九天攬月”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當前,在商業航天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主要是美國和中國。中國商業航天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的發展風生水起、如火如荼。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注冊企業已逾370家,產業鏈各模塊投融資額接近400億元人民幣。

              中國商業航天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中國商業航天自此按下“點火加速鍵”,形成了星河動力、藍箭航天、長光衛星、國電高科、銀河航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等一批新興商業航天企業。

              中國商業航天的高速發展,厚植于廣闊的市場需求。國新辦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將“培育發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藥、空間碎片清除、空間試驗服務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這些新的“太空經濟”,都有著相當可觀的前景。比如一些太空制藥企業,已經在治療骨質疏松、乳腺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相關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著22.3%的平均復合增長率,未來三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將繼續以超20%的增長率進行擴張,預計2024年將突破2.3萬億元。

              中國商業航天的高速發展,背后有完備產業鏈的支撐。商業航天具有“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通過產業集群、協同分工,能夠有效讓航天企業分攤成本、降低風險。在商業運載火箭方面,中國已形成研制和生產整箭(固體和液體)、發動機、相關器件的眾多企業;在商業衛星及其應用方面,中國在通信/物聯網、遙感衛星、科學試驗、導航增強衛星研制等關鍵環節均擁有配套企業。此外,全球領先的航天技術和科研體制,也讓中國商業航天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和人才造血優勢。正是因為站在中國航天這個“巨人”肩上,中國商業航天才能高起點發展,迅速構建起全產業鏈條。

              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商業航天正處于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關鍵階段。相關企業應緊抓機遇,堅持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不斷推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提升服務能力。實踐證明,一項業務越是接近大眾和終端用戶,其收益往往也越高。企業想要長遠發展、“笑到最后”,終究要讓商業航天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今后,商業航天還會向全球化演進,相關企業應增強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度,擔負起引領國際行業標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重任。(趙昊)

              責任編輯:zN_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