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技 > 正文
              農村“手機爭奪戰”不只是教育問題
              2023-07-27 17:02:30 來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值暑假,在全國各地,年度大戲“手機爭奪戰”正在不同的家長與孩子間展開著。這其中,農村片區的“戰況”又尤其激烈。

              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生中有不少留守青少年。對這一群體來說,到了暑假,學校和老師的約束暫時消失,家中充當“家長”角色的祖輩在管理時往往有心無力;就算是“小候鳥”進了城,父母大多數時間也要忙工作。這種情況下,他們要實現“手機自由”并不困難。據媒體報道,部分農村青少年假期每天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超過了10小時。

              當代青少年對手機“不可自拔”,一來是手機及諸多APP的設計本身容易讓人著迷;二來孩子有愛玩、愛搗鼓新鮮事物的天性;第三身處同學群體中,當別人每天談論手機中的事物時,很難有孩子能忍住“不跟風”。而對于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而言,父母長時間的缺位、課余生活的單調,則進一步加重了他們對手機的依戀。

              實事求是地說,沒有互聯網,當今社會是難以正常運轉的。由此可見,“手機爭奪戰”已不再是單純的教育或習慣養成問題,而是演變成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地與網絡共處”。

              共處意味著要接觸,因此簡單粗暴地“沒收手機”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學校,教育者可以為青少年制定相關課程,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網絡及電子產品的利與弊,了解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異與同;在家里,即使是因工作原因要長期離家,父母也可以利用有限的陪伴時間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手機使用規范,明確“玩手機”的條件,并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進行監督、提醒。

              不同于城市,許多農村地區沒有假期培訓班、課外興趣班來占據孩子們的時間。不過,這并不代表農村在“手機爭奪戰”中就無計可施。無論是依托學校開展假期托管服務,還是以村為單位建設閱覽室、籃球場等活動場所組織文體活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青少年正值最可雕塑的年齡,就算條件簡陋、資源有限,只要有人用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意義和樂趣,虛擬空間的“誘惑力”自然就會明顯下降。

              此外,要為包括留守青少年在內的所有未成年人建立綠色的網絡和電子產品使用環境,離不開政府的監管和相關互聯網平臺、科技企業的有效作為。說到底,只有多元力量協調,如今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的手機才能轉變為未成年人獲取知識、信息的便利工具。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