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社會 > 正文
              一刻鐘“圈”出便捷生活 天天觀焦點
              2023-05-05 05:34:23 來源:

              “小修小補” 增添城市溫度

              在池州市貴池區永勝巷,有一家便民縫補店深受街坊們喜愛。近日,記者采訪店主楊峰華時,她正坐在修鞋機前忙碌著,在她身旁,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已修待修的鞋、包等。


              (相關資料圖)

              “您看滿意嗎?收您5塊錢。”一會兒工夫,楊峰華將一雙脫膠嚴重的皮鞋修舊如新。“便宜又扎實,楊師傅的手藝沒得說。”潘奶奶是老主顧,她覺得在家門口有這樣的一家便民店真好。

              靠著一雙巧手,楊峰華已堅守27年,為居民提供修鞋、修包、修傘、修補衣服等服務。“大家都很照顧我的生意,社區也支持我們,前些年改造時,特地給店面加寬屋檐。”楊峰華說。

              永勝巷位于貴池區清風街道百荷園社區。2021年,隨著老舊小區改造完成,這條昔日舊巷煥發新生機。在巷子主干道兩旁,以人氣旺盛的餐飲商鋪居多。鍋貼、小粑、餛飩等特色早點紛紛出鍋,濃濃煙火氣撲面而來。這些看起來樸素的小店,如今都是抖音短視頻里的“網紅”早餐打卡店。

              讓“小修小補”有序回歸社區,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4月10日,貴池區清風街道百荷園社區的居民群里,社區工作人員向居民發布了“小修小補”便民服務單,服務單包含維修家電、廢品收購、裁縫、電動車修理等12家“小修小補”店鋪聯系方式。

              “我們在轄區做了大量摸底,根據居民需求,整合社區內經營‘小修小補’店面的聯系方式,分享給居民。”百荷園社區黨委書記唐甜說,這份服務單不僅發布在居民群里,還張貼在各居民樓樓道口公示欄,價格則由居民與商戶自行商量。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近年來,池州市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了涵蓋便民市場、運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機構等在內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各社區均設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健身廣場、便民市場、文化活動中心全覆蓋,市民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

              智慧升級 拓展應用場景

              “7點半出門,5分鐘內就能把孫女送到橡樹灣幼兒園,10分鐘就能到附近超市買菜回家,平時剪發、貼手機膜都可以在家門口解決。”4月25日,談起周邊生活便利性,合肥市廬陽區海棠街道建華社區橡樹灣小區居民陳阿姨很是滿意。

              建華社區主要有3個小區,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近2萬人。“要解決社區居民各種需求,豐富的生活業態必不可少。”該社區經濟專干喬靜雨介紹,社區剛成立時小區才交付,周邊基本上沒有生活配套,她便和團隊一起引入一系列社區門店。

              8年來,海棠街道黨工委聯合建華社區黨委圍繞居民生活需求,配套了一座大型商業綜合體,引入生鮮超市、便利店、餐飲、快遞點等基本保障類業態門店上百個。“現在社區居民出了家門,15分鐘步行半徑范圍內基本能’一站式’滿足80%的生活需求。”該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說。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銜接了“家”和“城市”,“智慧”是最重要的鏈接帶。去年9月,建華社區還上線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小程序。街道地圖、在線預約、社區快聘等社區服務都可以在其中“一鍵搞定”。

              喬靜雨介紹,在智慧服務小程序里,最火熱的板塊就是“社區快聘”,僅周邊商業小店提供的就業崗位就超過2000個。這種良性循環,又反過來為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深度蓄力”。

              去年5月,為加快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合肥市以提高人民生活便利度和品質消費為目標,印發《合肥市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從2022年起,每年在主城區選擇不少于10個社區開展便民生活圈示范建設試點。

              目前,合肥市已培育鄰幾、生鮮傳奇等品牌連鎖便利店1300余家,老鄉雞、卡旺卡等本土知名餐飲連鎖企業50余家、連鎖門店1000余家;已上線、完善了多個“智慧平臺”,如“合肥家服、智慧建華、智慧停車、智慧食堂、運動合肥、智慧社區”等,打通線上線下生活場景,將服務半徑在步行15分鐘的社區商圈打造成居民便利消費新場景。

              政策保障 匯聚建設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

              去年底,我省印發《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以城市為實施主體,總體上按社區居民出家門步行5分鐘左右可到達便利店、10分鐘左右可到達農貿市場(菜市場)、15分鐘左右可到達超市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蕪湖市持續推進“宜鄰中心”建設。“不同于傳統的商業廣場和沿街商鋪,宜鄰中心立足‘大社區、大組團’,所有項目選址均綜合考慮了居住區公共管理有效性、公共服務可及性、居民參與便利性。”該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項目建設步伐加快,預計今年底前,首批6個宜鄰中心可竣工投入運營。這些宜鄰中心將串點成網、聯絡社區,打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一頭連著社區居民,一頭連著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便民生活圈成為城市“毛細血管”。“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因城施策,有的可能還要因圈施策,體現個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優化社區消費空間布局,配強消費載體設施,提升智能化便利化水平,豐富多元消費業態。”合肥廬陽萬象匯商業管理中心市場部高級主管方芳認為,要從推動科學優化布局、補齊設施短板、豐富商業業態、引導規范經營等多方面發力,將便民生活圈打造成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及擴大就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記者從省委宣傳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我省將培育新增限額以上企業1000家左右,培育省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70個左右,改造提升示范商業街區10條以上。“通過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可以解決社區商業網點布局不均、設施老舊、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從而更好地適配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并達到促進就業、拉動消費的效果,以此暢通城市微循環。”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