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社會 > 正文
              每日播報!為了那份割舍不了的愛與信任
              2023-02-16 05:33:16 來源:

              1月6日,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孟剛,在工作崗位上突發心肌梗塞,因公殉職,生命定格在年富力強的49歲。

              山上種油茶、田里興蠶桑,家家有產業、戶戶住樓房。近年來,土橋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森林鄉村、全省第一批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全縣基層黨建紅旗村……交出一份份優秀答卷后,孟剛卻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個小時,他依然在謀劃工作。”說起孟剛的突然離世,該鎮黨委書記吳愧悲痛不已。1月9日,出殯那天,全村一千多男女老幼在鄉村道路上排起長長的隊伍,送他們敬愛的孟書記最后一程……

              鴻雁歸鄉,托起眾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回鄉之前,孟剛在福建泉州一家民營企業工作。1997年就南下打拼的他,彼時已經做到了管理崗位,年入數十萬元。工作順遂,生活無憂,如果沒有作出返鄉的選擇,他可能就此生活在溫暖的南方。

              2016年,岳西縣進入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尚處于貧困之中的土橋村沒有得力的帶頭人,脫貧壓力大。正在焦灼之時,有人提出:“孟剛能干又有想法,是個不錯的人選。但是,得請他回來。”

              回鄉?收入縮水了好幾倍,這個賬怎么都不劃算。父母、愛人和親朋好友都不贊成。

              或許是少年時期在這個貧窮鄉村的生活經歷,或許是來自父老鄉親的殷殷期盼,最終讓孟剛下定決心,說服家人,返鄉再“創業”。

              “作為一名黨員,自己富了不算富,脫貧攻堅關鍵時期,黨組織信任我、需要我,我應該勇敢站出來。”

              2016年6月,經過村民推薦,黨員選舉,孟剛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

              上任伊始,孟剛一有空就走訪農戶、黨員和村民代表,促膝談心,將他們對改善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一一記下。

              經過兩年的鍛煉和實踐,孟剛贏得鎮黨委的認可和群眾的信任,2018年8月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2021年8月村級組織換屆中,他再次一肩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職務。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孟剛的火,從他回鄉開始,一直燃燒到了生命的盡頭。

              開墾拓荒,土橋變“金橋”

              土橋是個偏僻窮村,如何讓土橋變“金橋”,帶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孟剛認為,土橋村山場面積大,一條大河穿村而過,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生態農業。

              油茶是土橋村傳統產業,群眾有經驗。于是,孟剛便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圍繞“山上油茶山下花,新建基地菜當家”的思路,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入股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為發展無性系油茶苗,2019年元宵節前,孟剛和同事遠赴江西,與吉安縣油茶研究所達成合作培育嫁接油茶苗的協議。

              清明節前的一天,在土橋村油茶苗嫁接現場,村民們突然發現,油茶苗母本即將用完,第二天嫁接母本及綁扎材料不夠用。孟剛當即決定驅車前往吉安縣調油茶嫁接母本,來回1400多公里。

              同行的李雙林回憶,在吉安縣把6萬多株接穗母本裝上車時已過半夜。為了不耽誤第二天工期,他們連夜趕回。時至凌晨,孟剛為了提神,到了服務區,他用冰冷的自來水直接澆在頭上,凍得打哆嗦。澆完頭,他又買了條毛巾用涼水浸濕,放在手邊,隔幾分鐘就擦一下眼睛,清醒頭腦。他們最終在第二天早晨及時趕回。“娃,你這是玩命啊!哪有你這么勞累干事的!”看著孟書記通紅的雙眼、極度憔悴的面容,一旁的老人心疼地說。

              經過幾年的發展,全村改造油茶低產園2000畝,建設高標準油茶基地1000畝,油茶產業年創收100多萬元。

              除了油茶,土橋村還建成桃園200畝、發展桑園300畝、新建養蠶大棚5個、因地制宜培育景觀苗木,流轉土地發展市場暢銷綠化苗木大葉紅楓、紅花玉蘭、黃金槐等20多個品種。

              2019年底,土橋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就超過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連續幾年逐年增加,實現了“美好鄉村有產業、基層運轉有保障、公益建設有經費、村莊管理有補貼、村民門口有就業”的“五有”目標。

              土橋已然成“金橋”。如今的土橋村變成“山上油茶山下花,新建基地菜當家”的產業強村。孟剛的足跡留在土橋村的山山水水,留在產業基地,留在農家院落,更留在群眾心里。

              有求必應,群眾事是天大事

              夏天,山區的土橋村常遭受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侵襲。每年汛期,村里22戶切坡建房戶的安全是孟剛最大的牽掛。

              2020年6月17日,縣防汛指揮部發出“大暴雨”預警。上午,風雨襲來。光明組80歲的五保戶陳敬禪是切坡建房戶,村防汛人員上門動員他將臥室移到前屋。“這個房間我住慣了,不想挪,出了問題不找你們。”老人堅持己見。

              下午,雨勢沒有減弱,孟剛意識到危險,立即冒雨上門,強行將老人轉移。凌晨兩點,屋后山體滑坡,一塊巨石砸中老人原來居住的臥室,床斷成兩截。“要不是孟書記,我這條老命就沒了。”如今,老人逢人就說孟書記是他的救命恩人。

              “群眾的事,無論大事小事都是要事,都要重視,都要盡心盡力辦好。”這是孟剛常掛在嘴邊的話。

              大發組的住戶李思齊,兒媳和孫女先后患大病,兒子要長年照顧妻女,無法外出勞動,家庭生活困難。孟剛了解到李思齊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就幫助其在集鎮上辦書法興趣班。現在,李思齊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一舉改變了家庭境況。

              土橋村雖在大河邊,但飲水工程不夠穩固,近兩年高溫干旱,山邊缺水戶不在少數。孟剛逐組與村民一起漫山遍野找水源,協調人飲與灌溉矛盾,多方籌集資金,最終解決了飲水難題。

              多年來,孟剛心系群眾冷暖,始終把群眾當親人,村民們打心眼里喜歡他、敬重他。

              走進孟剛的辦公室,櫥柜里還存放著他近三年寫下的25本工作日志。字里行間,一片赤誠。

              五級書記大走訪日志里,他記錄下了每一戶的家庭人口數、困難原因、幫扶措施與成效;鄉村振興日志里,他記錄了挨家挨戶走訪中發現的群眾貧困原因與對策;生前最后一篇日志,他總結了2022年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謀劃了2023年十件實事……

              一本一本堆疊在一起,足有兩尺高。

              在2022年12月27日的日志里有一封未完成的邀請函,內容是邀請土橋村在外工作和創業的能人,在春節返鄉之際到村部參加座談會,為土橋村的發展建言獻策。“信還沒來得及寫完,他就離開了我們。”土橋村黨支部委員徐浩整理遺物時,悲痛不已。

              斯人已逝,其風長存。“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感覺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孟書記的身影總是映入我的腦海。”土橋村村委會成員孟建說,孟書記永遠是自己的榜樣。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