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的財富管理格局之變和演進趨勢
              2023-07-27 19:11:46 來源:

              21世紀資管研究院研究員 楊希

              站在2023的“下半場”回望過去的一年,財富管理行業無疑經歷著“陣痛”。

              過去一段時間,股債波動導致市場賺線效應不佳,同時,宏觀政策牽引之下,市場利率進一步下移,低利率時代漸行漸近。從投資者視角出發,這樣的投資環境帶來的是,縱然供給端產品充裕,投資者的選擇卻相對有限且難及預期。


              【資料圖】

              于是,投資者“用腳投票”。過去一段時間的銀行理財“贖回潮”、儲蓄存款超額增長、壽險產品銷售火爆均反映著資產配置“水流”的方向。此外,近期的公募基金降費爭議更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財富管理的粗放發展時代都正走向終結。

              不過,矛盾正意味著轉型的機遇,我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仍然容量巨大。多家研究機構測算的數據都顯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前景廣闊,能夠承載大產業,也能夠為包括財富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機構甚至金融IT廠商帶來大的發展機遇。

              拉長視角來看,財富管理行業仍然存在著諸多變量,包括居民代際變遷和資產配置需求變化、監管體系的完善與改革不斷推進、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等等。然而無論財富管理格局如何演變,專業化終將是“破題”關鍵。

              低利率時代來臨

              2022年以來,隨著商業銀行兩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存款利率已經正式進入“2.0”時代。專家認為,目前存款定期化、長期化趨勢明顯,銀行再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仍有一定空間。低利率時代已經不可避免地到來。

              從世界范圍來看,長期而言,利率走低都是一個趨勢。當前不僅中國處于低利率時期,已有很多國家利率長期下行,德國和日本實質性已經出現負利率。

              從宏觀來看,全球利率走低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近年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都經歷了一個由高到低的轉變,而我國經濟也在從之前的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利率下行也就成為必然。同時,各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利率也會保持下行。

              低利率時代將如何影響普通人的財富管理行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認為,其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取決于每個投資者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以及資產配置情況。

              譬如,對于偏好儲蓄、喜歡銀行存款的投資者而言,低利率時代無疑是一個“壞消息”,利率下降將影響投資者財富增長的速度;對于貸款客戶而言,利率下行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此外,還應當關注資產配置情況,如果投資者主要配置權益類資產,那又可將利率下行視作一個“好消息”,因為低利率時代利好權益類資產,隨著利率下調,股票價格就會上升。

              事實上,利率下行還帶來了投資者的另一個顯著的行為變化,就是鎖定“高收益”產品。無論是長期限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的“走俏”,還是壽險保費增速的顯著提升,都反映出居民投資風格趨于穩健。

              數據顯示,2023年前5個月,人身險公司壽險業務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5812億元,同比增長13.2%。以單月保費數據來看,2023年5月,壽險業務單月實現原保費收入1865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5.3%。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發基金的遇冷。據21世紀資管研究院統計,去年新基金發行份額同比腰斬。據Wind數據,以基金成立日統計,2022年新基金發行數量和發行份額分別同比減少22.99%、49.65%。特別是,5月共有25只基金成立,發行份額207.47億份,創下2015年9月以來的新低。

              行業冷熱不一

              居民投資偏好的變化改變了“水流的方向”,也使得過去一段時間財富管理行業“冷熱”不一。

              銀行理財“首當其沖”,無論是市場波動還是話題討論度,都給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278家銀行機構和29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47萬只,較年初下降4.41%;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

              事實上,去年9月末的銀行理財規模才約為年內高點,產品存續規模總規模超過30萬億,如果與這一數據比較,銀行理財2022年四季度的存續規模事實上約回撤了3萬億。

              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規模壓力猶存,半年末時又收到考核、評估、銀行經營策略等多方影響。行至7月,銀行理財規模才走出回升趨勢。廣發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7月14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為26.93萬億元,較7月7日上升3324億元。其中,理財子規模為22.71萬億元,較7月7日上升3674億元。

              基金行業同樣“不好過”。由于資本市場表現疲軟,除了前述新發基金的遇冷之外,市場倒逼之下,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終于啟動。7月8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此次改革還將推出相關配套措施,其中包括進一步優化基金銷售行為。持續引導基金公司、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踐行“逆向銷售”,完善內部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減少“首發沖動”,發力持續營銷,加快從“重銷量”向“重保有”轉變,更好實現與投資者利益綁定。

              事實上,當行業遭遇困境,才會引發更多的討論與思考。已有基金公司開始探索基金營銷層面的改變。如某基金公司公開表示,其開始傾向于傾向于不簡單按照客戶來源渠道劃分客戶群體,而是希望從客戶的風險偏好、資產配置需求出發,匹配相適應的產品或資產配置解決方案。

              “退去”的水流很大一部分都回到了存款里。央行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存款儲蓄創下了新高。2022年末,住戶存款新增17.84萬億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萬億。3月,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住戶存款增加主要是受居民消費和投資狀況影響,流動性偏好上升;隨著宏觀經濟好轉,居民的消費和投資信心都將增強,居民儲蓄好額投資都將逐步回歸常態。

              今年一季度,住戶存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慣性。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住戶存款余額是130.23萬億元,比上月末增加了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9.9萬億元。其中,定期及其他存款比年初增加9.67萬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阮健弘指出,住戶存款增加較多主要受住戶的投資、消費狀況的影響。一方面,疫情對一季度的住戶消費還是有一些影響,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消費尚未完全恢復,消費減少,相應的存款就多一些。另一方面,居民的風險偏好降低,資管產品投資增長放緩,推動住戶部門存款增加。

              出現強勁增長的,除了存款,還有保險。業內人士認為,保險行業的回暖具有可持續性。近日,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3年上半年保費收入全部出爐,共攬保費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5%。國泰君安非銀金融研究團隊表示,2023年上半年,居民旺盛的保險保本儲蓄需求、監管引導定價利率下調導致的產品集中銷售,以及去年二季度疫情限制展業等多因素影響下,預計上市險企新單保費強勁增長。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為,“從需求角度來看,一個新增的需求在爆發,老百姓的銀行存款會挪向收益更高,而且更確定的儲蓄類保險產品里去,這是一個需求端的增長,這個需求還會持續下去。”

              值得關注的還有高凈值客群的配置動向,21世紀資管研究院關注到,今年年內,除保險金信托呈現“井噴”之勢外,信托公司對家族信托的重視也上了一個臺階。

              中國信登數據顯示,2023年1月,新增保險金信托規模89.74億元,環比增長67.05%,規模為近11個月新高,億元規模的保險金信托也頻繁涌現。保險金信托與家族信托也有著密切關聯,也迎來了高速增長。截至去年末,絕大多數信托公司都已啟動家族信托業務,頭部機構的業務增速十分可觀,如平安信托的家族信托與保險金信托全年合計單數超9000單,累計規模超1000億元,年增長率達80%。

              21世紀資管研究院也統計了部分銀行端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中行的家族信托客戶數比上年末增長了105.60%。中信銀行家族信托產品保有量近550億元,年銷量超130億元,同比增長近30%。民生銀行家族信托及保險金信托新增1365單,新增規模76.83億元,是上年新增規模的7.19倍;家族信托及保險金信托規模106.60億元,是上年末的3.5倍。

              格局如何演進

              雖然行業轉型正在經歷“陣痛期”,但不可否認,我國財富管理市場仍然擁有充分的潛力,支撐從業者“掘金”。中金公司認為,大財富及大資管產業鏈中連接資金、產品、資產端的各類專業機構正擁抱黃金十年發展機遇期。

              中金公司預計,中國大財富及大資管產業鏈收入有望從2021年的1.6萬億元提升至2030年的3.5萬億元。從產品視角看,預計權益類產品迎來大發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證券)產品收入增速最快;從機構視角看:銀行、券商、私募基金、三方及互聯網、基金公司合計貢獻產業鏈九成收入,而金融信息數據服務商/私募基金/交易所(港交所)收入增速領先。

              事實上,財富管理行業能夠“賺錢”的基礎是客戶的AUM,這在行業已經形成普遍共識。如,商業銀行作為投資者AUM留存的最大“蓄水池”,近年已在考核機制、內部協同上多有探索;也有頭部券商表示,做大券商AUM是當前主要課題。

              更進一步來看,AUM的增長有賴于投資者資產配置能力的提升,但目前來看,投資者端的表現與大財富管理行業所期待的顯然仍有不小差距。

              據今年3月麥肯錫發布的《金融業白皮書:后疫情時代財富管理重啟增長》指出,當前國內投資者投資能力偏弱,金融資產配置以存款類為主。此外,個人投資者往往嘗試通過持有多只產品來分散風險,但實際上因為缺乏資產配置能力,并未起到收益最大化作用。

              報告披露,目前我國個人投資者的基金產品分散程度普遍較高,超過57%的投資者持有5只以上基金,其中更有超過10%的投資者持有15只以上基金產品。但從投資品種來看,個人投資者尚未能合理配置產品組合,非貨基金持有人規模相比之下仍較低,據測算,僅有1.3億個人投資者實際配置非貨基金產品。

              事實上,低利率時代大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機遇仍然掌握在投資者的手中。伴隨著投資者尋求更多投資渠道,中國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也在經歷從實物資產更多轉向金融資產的拐點。因此,投資者財富管理理念的日漸深入,將與大財富產業鏈上的機構轉型相伴而行。

              行業認為,財富管理機構對客戶的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高客戶的投資收益率;二是降低客戶的投資成本,包含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三是改善客戶的投資體驗和問題解決體驗。

              前述基金公司認為,一是需要充分了解客戶的風險偏好、投資需求以及疑慮和關心點,積累客戶需求研究素材,精進對于客戶需求的理解;二是結合公司的優勢和特點完善產品線,以匹配不同投資偏好及投資需求;三是通過投顧業務,“一對一”深度與客戶溝通,在此基礎上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