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看北京 | 一條河“串起”8個民族樂團
              2023-06-25 14:57:37 來源:

              6月23日晚,民族交響詩《大運河》譚利華與八省市民族樂團聯合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這并非民族交響詩《大運河》的首演,卻是運河流域7家民族樂團,首次在北京民族樂團的邀請下,史無前例地以130人的龐大陣容在北京亮相,彰顯著“大運河”的文化活力。

              《大運河》首演于2021年,是一部以大運河歷史發展、功能及沿線文化資源為創作藍本的民族音樂作品,由北京民族樂團委約青年作曲家鄭陽創作。鄭陽沒有選用運河流經各省市的地方音樂、戲曲素材順次拼貼出一部作品,而是以大運河衍生的家國命運、商貿民生、城市發展、文化藝術等多個重大主題為章節,通過序曲《開河》與《漕運滄桑》《黃金水道》《江河萬古流》《舟楫通南北》《運河明珠》《醉千秋》《大河·天下》7個樂章,創作出一套立意完整、切面豐富的民族交響詩。

              在保證如此宏大主題的前提下,音樂還能做到悅耳可聽、音響豐富,彰顯了年輕作曲家的實力,也體現了北京民族樂團敢于將如此重大的題材交給一位85后作曲家的魄力。《大運河》既讓人拋卻了傳統民樂只是民間小調、吹拉彈唱的刻板印象,也讓人放下了現代音樂作品總是故作奇巧、艱深晦澀的印象,是一部很有中國韻味的民樂交響作品。


              (資料圖片)

              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大運河》好聽,觀眾既能感受到民族管弦樂隊模擬的奔騰水流,聽到笙、阮、嗩吶等特色民族器樂領奏,也能聽到難得一見的吟誦、戲腔吟唱等元素,獲得多元的欣賞體驗。對于資深一點的觀眾或圈內人士,可以發現其中熟練運用了很多中西作曲技法,既有古典的手法,也有非常先鋒的無調性音樂,也有一些在民樂界極少使用的作曲技法,都融會貫通在這一部作品之中。

              《大運河》首演近兩年后,運河流域的八省市民族樂團第一次完成“大會師”,更是一次歷史性事件。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的八家民族樂團選派了各自的“精銳力量”,組合成130人的豪華陣容在國家大劇院登臺。演出時,舞臺上的藝術家穿著八家院團各自不同的演出服,色彩上形成獨特的沖擊力,以超大編制的樂隊演繹著《大運河》的詩篇。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八省市的人們同在大運河的涵養下成長,藝術家們也都深受民族音樂的滋養,他們的同臺合作是民族音樂的凝聚力,更是大運河文化的凝聚力。在古代,大運河集交通、商貿、政治、文化等多種意義于一體,如今,申遺成功多年的大運河更是千年流動的文化血脈,八省市民族樂團聯合上演的《大運河》則為大運河文化注入涌動的活力。

              未來,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將踏上巡演之路,這一豪華陣容也將繼續打磨,讓演出更加默契,效果日臻完美。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韓軒

              流程編輯:u060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

              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