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能源轉型仍需更多政策支持,同時兼顧安全性和可負擔性
              2023-06-09 16:35:51 來源:

              英國石油公司(BP)近日在北京發布《bp世界能源展望》2023年中文版(下稱《展望》),《展望》將俄烏沖突和美國通過《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兩大事件納入考量,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情境下的全球和中國能源轉型進行了展望,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 Dale)在發布會上對全球及中國能源系統轉型的趨勢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過去一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擾動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能源短缺,對能源系統產生長期的重大影響。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各國能源政策和討論近年來一直側重于能源脫碳化和凈零場景轉型的重要性,但全球市場的變化,提醒各國政府和機構,能源轉型還要考慮到能源的安全性和可負擔性。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可負擔性和可持續性又被視為能源的“不可能三角”,凸顯了能源系統的復雜性和互相關聯性。

              戴思攀表示,各國都希望加強能源安全、減少對進口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依賴,增加國內能源生產(多數可能來自可再生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這表明沖突可能會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而近年來,碳排放量持續增加,極端天氣事件日趨頻繁,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向凈零情景未來果斷轉型非常重要。


              (資料圖片)

              《展望》指出,目前全球碳預算正在消耗殆盡,盡管各國政府脫碳雄心顯著增強,但近年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總體上仍在逐年增加(2020年除外)。拖延采取果斷行動持續減少排放的時間越久,可能的社會經濟成本就越高。

              全球多國都進一步加強了對能源轉型的支持,包括美國通過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但脫碳化的巨大挑戰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支持,包括促進加快許可和批準低碳能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展望》指出,隨著能源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化石能源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終端能源電氣化程度不斷提高;而隨著運營車輛效率的提升和道路車輛電氣化的加速,石油在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減少,石油需求將在展望期間下降,但即便如此,石油仍將在未來15-20年內繼續在全球能源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展望》還認為,天然氣的前景取決于能源轉型的速度,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和工業化導致天然氣需求增加,與發達國家向更低碳能源轉型的影響相抵消。最近的能源短缺和能源價格上漲,凸顯了能源轉型有序進行的重要性,從而使得世界化石能源消費的下降,能夠與全球化石能源供應的減少遙相呼應。但現有油氣生產地產量的自然下降意味著,未來30年仍需對石油和天然氣上游進行投資。

              相較于2022年出版的能源展望,今年的《展望》對于全球GDP和能源需求的前景要相對暗淡,這反映了俄烏沖突對全球經濟所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展望》認為,俄烏沖突導致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使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這種大宗商品價格沖擊為經濟造成的直接影響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從長遠來看這場沖突會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全球一體化步伐變慢,貿易放緩,各國和各地區將更加注重國內的韌性發展,減少遭受國際沖擊的風險。

              BP基于“新動力”以及轉型更加快速的“凈零場景”和“快速轉型”三個模式,對中國未來的能源轉型進程進行了展望。BP表示,在所有情景中,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都將是最大的能源來源,在“快速轉型”和“凈零”場景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高達60%。到2050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跌至5%-20%,到2050年中國碳排放的降幅將超過50%以上,在快速轉型和凈零場景里,中國的碳排放將較2019年的水平分別下降92%和99%。

              《展望》預計,在新增核電站投資的推動下,2050年,中國核能將增長四倍,從當前的約3艾焦增長到12艾焦-15艾焦;到2050年,中國捕集的二氧化碳量將超過1吉噸。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