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一次”陷入債務危機 金融市場能否抵擋沖擊
              2023-05-11 08:34:24 來源:

              已經持續數月的美國債務上限僵局仍未取得有效進展。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會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和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共同討論提高債務上限以及聯邦政府違約風險的最后期限。

              不出所料,此次會談美國兩黨并未就解決美國債務上限問題達成一致。會談結束后,麥卡錫表示:“我沒有看到任何新的進展。”而拜登則表示,這場會議頗具成效,美國不會出現債務違約。預計將繼續舉行會談,兩黨主要領導人將于本周五再次會面。

              對于金融市場而言,美國兩黨能否就債務上限問題達成一致,以解決危機尤為重要。2011年時,正是因為美國的債務上限危機導致國際評級機構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引發美國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大震蕩,場面一度十分混亂。盡管面對當前的債務上限僵局,金融市場的情緒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定,但隨著債務上限到期日的逐步臨近,若美國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當前債務上限僵局,金融市場或將再度遭遇沖擊。


              (資料圖)

              債務上限淪為兩黨對抗工具

              事實上,起初債務上限制度是為了便利借債。在該制度建立前,美國政府每次借款都需要得到國會的批準和授權。美國于1917年通過《第二自由債券法案》,批準150億美元債務上限,自此國會不需要單獨審議每一筆借貸,債務上限制度由此設立。債務上限本質上是美國政府的自我設限,防止因支出無度而隨意發行國債。一旦觸及上限,將無法發行新債,并且將面臨債務違約風險。但自有記錄以來,美國政府債務規模屢次達到債務上限,政府債務規模不斷膨脹,債務上限制度并未起到實際的約束作用。

              從目前的情況看,債務上限問題陷入僵局主要是因為麥卡錫將削減支出方案與提高債務上限捆綁,要求拜登政府削減開支,以換取提高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但拜登政府則希望無條件提高債務上限。拜登表示,美國政府可以削減支出及財政赤字,但麥卡錫提議的減支方案將損害美國民眾利益。

              事實上,今年1月,美國政府就已經觸及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而美國財政部則通過暫停對一些聯邦養老基金的投資等方式,將債務控制在限額之內。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多次警告,在目前的法定上限31.4萬億美元的情況下,財政部部署的非常手段大概僅能維持到6月初。需要提高債務上限以避免發生經濟災難,否則美國可能在6月1日就會違約。

              警惕金融市場動蕩

              從目前的情況看,金融市場尚未因為債務上限問題而感到非常不安,但潛在債務危機依然是市場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重大風險。今年年初時高盛就曾預計,債務上限將構成今年最大的政治風險。而大多數的債務上限僵局都發生在民主黨總統不能完全控制國會的情況下。2011年7月22日至8月10日,受債務上限危機的影響,標普500指數跌幅近17%,黃金飆升近13%。

              目前,銀行業危機、經濟衰退風險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仍是主導市場情緒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債務違約風險的日益臨近,金融市場的情緒可能將隨之發生改變。截至本周二,美國三大股指紛紛收跌,市場情緒變得更加謹慎。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56.88點至33561.81點。標普500指數下跌18.95點至4119.17點。納斯達克指數下跌77.36點至12179.55點。

              耶倫表示,如果美國國會不能提高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債務違約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可能引發金融混亂,并削弱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盁o論是債務到期的利息支付,還是社會保障受益人或醫療保險提供者的到期支付,我們都沒有足夠的現金來履行我們所有的義務。人們普遍認為,金融和經濟混亂將隨之而來?!币畟愓f。

              另外,耶倫強調:“在整個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元和美國國債被視為最基本的安全資產。它是值得信任的,是最安全的資產,如果不能提高債務上限,損害美國的信用評級,就會使它處于危險之中。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p>

              一旦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受到質疑,短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預計將會上漲,價格出現下跌。那些被市場認為是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后不久就要償還的債券,投資者往往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作為補償。紐約聯儲銀行前行長杜德利日前表示,現在,未能達成債務上限協議的后果將很可怕。即使美國政府還能優先支付債務以避免立即違約,未能提高債務上限將摧毀美國股票和債券市場。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zN_1153